讓群眾健康更有“醫”靠
——區人大常委會2023年教科文衛工作回眸
□ 記者 陳蕗穎
醫療衛生工作事關群眾健康福祉,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2023年,區人大常委會堅持人民至上,精準聚焦群眾關心關注的醫療衛生健康熱點問題,持續監督,推動基層醫療機構服務保障能力提升。
深入基層“把脈開方”
為了進一步了解全區基層醫療機構服務保障能力建設情況,2023年9月以來,區人大常委會組成調研組“走”下去,對我區基層醫療機構服務保障能力建設情況開展專題調研。
在走訪調研中,調研組聚焦基層醫療網絡建設、醫療服務保障能力、居民對基層醫療服務認可度、推進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聽取基層醫療機構以及相關部門等的意見建議,詳細詢問醫共體建設、基層醫生隊伍建設、醫療設備配置、接診病人數量、就診率等情況。
調查研究只是手段,解決問題才是根本。通過實地視察、聽取匯報、座談交流等方式,區人大常委會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建議,提出“人才配備不能完全滿足服務保障需要、區縣域醫共體建設有效整合深度不夠”等問題,提出方向準確、路徑明晰的對策建議,真正達到“把脈問診”開“良方”的目的。
夯實網底助力全民健康
日前,全市首批61家區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已啟動創建工作,我區水江、大觀中心衛生院也在此次創建名單之中。其中,水江中心衛生院門急診一年達7萬多人次,住院患者達7000余人次,鎮外患者就診率達40%,其中17%的患者來自區外,同時還托管山王坪鎮衛生院,兩者建立了緊密型鄉域醫共體。
近年來,我區在全面實施區人民醫院、區中醫醫院、重慶宏仁一醫院3家“二甲”以上醫療機構為牽頭單位的醫共體基礎上,在全市率先探索實施中心衛生院托管一般鄉鎮衛生院的緊密型鄉域醫共體改革,在大觀、大有、鳴玉、水江4個片區建立包含9個成員單位的緊密型鄉域醫共體。
這背后有著區人大常委會強有力的推動。區人大常委會著力實現監督工作與群眾需求的有機契合、同頻共振,聚焦惠民有感,積極回應百姓關切,加強我區基層醫療機構服務保障能力建設,推進基層衛生健康事業可持續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目前,我區共有477家醫療機構,經過多年發展,已構建起以區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體、村衛生室為基礎、個體診所為補充的醫療衛生服務保障體系,實現了基層群眾醫療衛生服務全覆蓋。
提升“軟實力”強化“硬支撐”
加強基層醫療機構服務保障能力建設對于增加醫療服務供給、改進醫療服務質量、破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區人大常委會開展的一次次深入基層、關乎民生的代表活動,見證了民聲變良策,把民情民意和代表力量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履職行動。
延伸基層醫療信息服務鏈條。積極推進基層醫療信息化互聯互通,整合區域醫療資源,以信息化為載體,建立遠程心電診斷中心、遠程影像診斷中心、消毒供應中心、病理診斷中心、臨床檢驗中心等“五大中心”,優化上下級醫院之間檢查、診斷、結果報告等服務流程,實現“下級檢查、上級診斷,一級醫院收費、三級醫院服務”。
大力推進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礎設施建設。為大觀、南平、水江、鳴玉、金山等5個中心衛生院配備CT;為黎香湖、白沙、頭渡等7個鄉鎮衛生院添置了彩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血球計數儀等20余臺件醫療設備;更新120救護車25輛;對頭渡、德隆、冷水關等鄉鎮衛生院進行了改擴建;全覆蓋完成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熱診室建設;水江中心衛生院配備鈦激光;大觀中心衛生院建成二級生物安全實驗室、胸痛救治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