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一江碧水向東流
——區人大常委會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監督綜述
我區境內的大溪河、蒲河、黎香溪3條河流出境斷面水質均穩定達二類水質,藻渡河金獅橋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到一類水質;肖家溝水庫和雙河水庫兩個城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均為100%,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達標率為100%。近日,區人大常委會調研組對全區2022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開展調研,水環境狀況、水環境質量成為調研組傾心關注的問題。
重慶是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最后一道關口,我區境內有大小溪河176條,其中流域面積超50平方公里的有27條。如何發揮人大監督作用,打好監督“組合拳”,護好一江碧水?近年來,區人大常委會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充分運用執法檢查、工作評議、專題監督等監督方式,連續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監督工作,推動水環境質量改善,促進我區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自2020年以來,區人大常委會連續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重慶市環境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的執法檢查3次,開展水污染防治工作評議1次,提出針對性建議35條,推動區政府及有關部門依法治污、有效治污。
在2021年,區人大常委會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執法檢查,明確提出要圍繞磷石膏、赤泥等資源大力開展招商引資以及整治工作,積極引導推進固廢綜合利用、技術開發、污染治理達標等。相關部門及時采納,對三個集中堆場進行了整治,堆場下游河段實現從劣五類水質到三類以上水質的蝶變,且再未造成一般及以上環境污染事件。
在2022年,區人大常委會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重慶市環境保護條例》執法檢查時發現,受資金影響,城鎮普遍存在雨污管網缺少和雨污混流,相關工作推進緩慢等問題。區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及時將問題移交給區政府及有關部門進行推動解決。2022年,區政府完成投資3000萬元,更新改造城市污水管網約10.1公里,完成投資2500萬元,進行鄉鎮污水管網建設26公里。
除運用執法檢查、工作評議等監督方式以外,區人大常委會每年均開展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工作的專項監督,制定調研方案,明確調研內容、方法,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具體建議,著力推動水環境保護工作走深落實,推動全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在此基礎上,區人大常委會常態化跟進、督促完善相關配套制度,用法治力量守護綠水青山。
區政府及相關部門堅決扛起江河流域生態保護政治責任,率先在全市建立生態環境保護“6+1”責任體系,嚴格落實河長制網格管理,壓緊壓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同時編制了《南川區建立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施方案》《南川區重要河流生態流量目標及保障方案》等,以規劃引領,切實抓好水污染防治工作,不斷推進我區江河流域生態保護工作。
“水污染防治工作點多面廣,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區人大常委會將繼續發揮好監督促進作用,充分運用多種監督方式,提出建設性建議,助力我區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以此促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協同并進。”3月23日,區十八屆人大常委會八次會議聽取區政府關于2022年全區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報告,區人大常委會有關負責人對此提出了工作要求。
江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