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農業農村委“農”飛鳳舞書寫好“豐”景
發布時間:2023-02-09 09:32:04 來源:
新聞摘要:

  區農業農村委“農”飛鳳舞書寫好“豐”景

  ——區農業農村委2022年亮點工作回眸

  

 

  生態茶園 記者 汪新 攝

  

 

  三不加食品有限公司的醬油曬缸園

  

 

  稻魚基地的魚兒豐收記者 黎明 攝

  

 

  茶農在茶葉基地采茶

  行走在我區的農村,寬闊的柏油路縱橫交織,別致的巴渝民居點綴其中,一片片“稻香漁歌”,一片片智慧藍莓,一片片高山茶園……鄉村振興的春潮正在山鄉涌動。

  2022年,我區以推進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為抓手,突出科技支撐、綠色生態、品牌提升,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做大做強都市休閑農業和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美好鄉村新圖景正在南川大地徐徐繪就。

  貫通產加銷

  農業產業興

  2022年,我區的“南川米”私人定制模式真是火出“圈”。該模式在6月召開的南方省份糧食生產座談會上得到肯定,并上榜全市農民合作社十大典型案例。

  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區干群合力吹響“集結號”,精準施策吹響“沖鋒號”,全力夯實糧食生產根基“組合拳”取得明顯成效。

  2022年,我區建立綠色精品稻米基地6萬畝,帶動全區38萬畝“南川米”基地建設。《南川區因地制宜做好“米”文章》被中央《農村要情》專題采用。夏糧產量2.87萬噸、增長0.4%,秋糧播種面積63.44萬畝、增長1.3%,水稻、玉米等主要糧食產量與去年基本持平。

  在新一輪農業現代化發展中,我區加碼提速,突出抓好產業鏈條提升和價值鏈條挖掘,用一系列強有力的舉措,敲響全區糧食產業前進的鏗鏘鼓點。

  緊扣“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我區從“補鏈強鏈延鏈”這個關鍵上做文章。涌現出了南川儲備糧公司、金禾米業、萬庫糧油等一大批加工能力達10萬噸以上的優質稻加工企業;率先在全市通過有機米基地和產品認證,“南川米”品牌越叫越響。同時,我區還深度挖掘稻田多層面價值,順應市場多樣化需求,探索發展出了定制水稻、稻魚種養、稻旅融合等農業生產模式,助力產業增效。

  “3+2”特色產業持續提質增效,實現綜合產值40.3億元。新增規模化種植中藥材1.5萬畝,增長3.3%;新(改)建茶園1萬畝,總面積達12.85萬畝;持續打造藍莓產業強區,新建藍莓標準化基地2500畝。

  走進區中醫藥產業科技園區華綠生物有限公司培育車間,一瓶瓶白玉菇菌罐整齊地排列在架上,一簇簇飽滿的蟲草花長勢喜人。這里實現了智能化、自動化、標準化生產……

  國家級生態農業示范區智慧農業生產基地建設項目(華綠食用菌項目)建成投產,是我區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我區已培育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25家。上藥慧遠中藥飲片項目建成投產,加貝食品年產1.5萬噸蔬菜食品精深加工項目穩步推進,華潤三九加工廠房主體建設即將完工。

  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保障有力。圍繞穩糧保供重點任務,遴選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稻魚綜合種養技術等16項農業主推技術,到位率超過95%。

  落實政策保險,有效降低高溫伏旱影響,啟動實施政策性水稻種植保險15.5萬畝、玉米種植保險3000畝,實施水稻完全成本保險試點2萬畝。落實蔬菜種植保險試點2700畝、古樹茶7000畝、藍莓2000畝、中藥材2000畝,實現生豬、能繁母豬保險39.2萬頭。

  狠抓“菜籃子”,2022年,我區全年生豬出欄66.35萬頭,增長8.55%。全年蔬菜種植面積33.4萬畝,產量56.25萬噸,增長5.03%、5.73%。

  融合農文旅

  綠色生態發展

  茶產業一直被列入我區優勢特色產業優先發展,如今我區共有茶園12.85萬畝,擁有金佛山以及重慶市生態農業大觀園兩大主產茶區,建設有“南川大樹茶”“南川金佛玉翠茶”兩個區域公用品牌。2022年,“南川大樹茶”產品獲亞太茶茗大獎特別金獎。

  榮獲2022“春季踏青到茶園”全國茶鄉旅游精品線路的“南茶春韻·重慶生態大觀園自駕游路線”串聯起我區大觀鎮、黎香湖鎮、乾豐鎮等多個鄉鎮,沿途風景怡人,是絕佳的旅游勝地,同時融入以大觀原點為核心的景城鄉融合發展精品旅游線路,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

  走進大觀鎮金龍村,寬闊的柏油路、開闊的村民文化廣場、漂亮的聯排小樓、整潔的農家小院,再加上村邊集中連片的高效農業示范點,裝點出一幅鄉村振興的動人畫面。

  2022年,大觀鎮金龍村入選第四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全鎮獲批創建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三泉鎮觀音村—白廟村—窯灣村片區獲批為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連續三年每年獲5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鳴玉鎮“稻香漁歌”獲評全市鄉村振興“十大示范案例”……

  這些都是我區鄉村振興的鮮活樣本。

  如今,鄉村振興示范鄉鎮、村已形成了花卉觀光、果蔬采摘、非遺體驗、民俗風情、農耕文化體驗、民宿度假等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鄉村文化旅游業態。

  過去的一年,我區鄉村振興招商引資成果累累,招商落地百谷坊茶園綜合體、有機肥生產、聯科蛋雞養殖、桃溪樂源項目共計4個,協議引資3.2億元,全年新建及續建到位資金3.405億元。

  鄉村建設重點任務扎實推進。投入資金8500萬元,在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鎮、重點幫扶村和鄉村振興示范村實施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提升項目。全年新建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2280戶,硬化農村生產生活便道198公里,在19個村實施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創建市級美麗宜居鄉村5個。

  我區在農業綠色發展上發力,實現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50.7%、三大糧食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44.6%、農藥使用量下降0.2%的目標任務。全區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0.4%,規模養殖場、大型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分別達到100%。

  率先在全市試行食用農產品安全“南川農安”微信公眾號,實現種植養殖企業信息、產品信息、承諾達標合格證信息“三碼合一”。

  高標準通過了“雙認證”,成為全市新發展區縣級農產品檢驗檢測機構中第一批通過區縣。新增農業品牌7個,有效期內農業品牌達125個。

  奏響富民曲

  農民收入穩

  糧田變良田,農民心里甜。2022年,全區82.44萬畝耕地面積實現只增不減,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55.6萬畝,占耕地總量的67.4%,累計實施宜機化改造59.5萬畝,宜機化面積超過72%。

  農業生產基礎加快提升。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嚴控耕地“非糧化”,遏制“非農化”。

  2022年,完成5.7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在建高標準農田2.3萬畝。通過競爭立項爭取到3萬畝丘陵山區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示范項目。

  2022年,全區機耕面積136萬畝、機播面積42萬畝、機收面積46萬畝,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61.2%。我區成為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首批88個試點區縣之一。

  在農村“新農人”培育方面,新培育高素質農民870人,優秀學員汪文奇入選2022年度全國農民教育培訓“百名優秀學員”保供先鋒,騰春蔬菜種植合作社理事長姜國強入選“重慶英才”。

  農村承包地確權頒證通過市級驗收,獲“優秀”等次。以“三變”改革為抓手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經營收入超過10萬元的村占比達59%。區農業農村委被推薦表彰為“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先進集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新增國家級示范合作社1家,全區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超過2500個。

  2023年,區農業農村委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圍繞建設農業強國、和美鄉村和推進共同富裕等部署要求,落實區委、區政府關于“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聚焦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兩項重點任務,進一步明確思路、完善政策、細化措施,推動“三農”取得新進展、邁出新步伐。

  (本版稿件由記者黎明采寫、圖片除署名外由區農業農村委提供)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