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眾參與志愿服務活動。記者 黎明 攝
■ 記者 黎明
漫步在環境優美的沿河步道,心情舒暢;徜徉在商賈云集的萬達廣場,盡享繁華……不斷刷新的,是西城的“顏值”,而蘊藏其中的,則是西城的“品質”。
近年來,西城街道創新建好紅色黨建格、藍色平安格、金色能量格、橙色信息格、綠色文明格“五彩格”,構建“力量在網格沉淀、工作在網格聯動、問題在網格化解”的“小格大治”格局。
創新“小格大治”
社會治理更加有效
今年8月3日,我區首場“發言人來了——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走進西城街道。
如何把公共安全、衛生健康、城市管理、醫療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第一時間傳達到社區群眾,如何才能加強基層社會治理,讓社區生活更美好?
“我們的辦法是把西城街道按照單位、小區、傳統村落劃分成139個社區小網格,現已組建了139個‘格小西’團隊?!蔽鞒墙值傈h工委書記杜仕敏介紹,“格小西”的主要工作是當好信息的采集員、政策的宣傳員、身邊的安全員、問題的調解員、行為的文明員“五大員”。
“網格化”鞏固國家衛生城市創建成果,推進全國文明城區創建工作,及時添置、清洗、維修及更換損壞的環衛設施,今年來,已組織6734人次對亂堆亂放、“牛皮癬”等進行常態化治理,清理轄區河道沿線和常態化清漂水面垃圾。順利實施東方市場、交通局家屬院、運管所家屬院等老舊小區提升改造。充分調動群眾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主動性,常態化抓好金臺村、會峰村垃圾分類工作,規范建設澤愷半島等9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集中收集點,全覆蓋推行生活垃圾分類積分兌換機制。
“網格化”守住平安穩定底線,常態化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整治、全民反詐專項行動、夜貓子巡護。通過“小格大治”,西城街道緊扣城市管理優化升級,推動城鄉融合見實見效、群眾生活品質整體提升。
緊扣“經濟大局”
發展動能集聚增強
扎實服務重大項目建設。今年,西城街道已經完成西環高速、全民健身中心、渝湘高鐵換乘中心、長遠公交站等8個項目征地1182余畝,實施渝湘高鐵上山公路租地100畝,完成白江線、白浙線800千伏特高壓線搬遷90余戶。穩妥推進氮肥廠片區、龔家塘片區等11個項目掃尾攻堅,用高質量項目助推高質量發展。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常態化運行企業專班聯系機制,“一對一”開展企業走訪行動,助力企業紓困解難。今年以來,新培育規上工業1家,新增個體工商戶1027個、內資企業285家,不斷培育企業發展沃土。
鄉村振興活力迸發。今年,順利完成夏糧生產28845畝,發展永合晚熟李、晚熟桃種植3000畝,蔬菜、玉米、花椒共800畝,通過“產業發展+環境整治+鄉村治理+旅游融合”1+4產業發展,打造“種植+采摘+觀賞”的農旅休閑模式,讓特色產業成色更足。推進農村環境改善,抓好“四好農村路”和農村飲水等工程建設。全覆蓋開展“大走訪大排查大整改”,嚴格落實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開展就業創業培訓等,讓就業不再難,增收有保障。
提升“幸福指數”
普惠民生更有溫度
走進西大街社區“五老”工作室,只見會議室、圖書室、活動室一應俱全,為社區居民提供了休閑、閱讀、娛樂、健身場所。
據悉,“五老”工作室由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組成,其職能是輔助青少年成長、豐富社區服務內容、參與基層治理,現已成為社區文明創建的“加油站”、矛盾糾紛處理的“減壓器”、社區與群眾密切關系的“連心橋”。
目前,西大街社區已組織轄區34名“五老”同志發光發熱,成立舞蹈、書法、美術、乒乓球、黨員先鋒隊、疫情防控等志愿隊伍,輔助青少年成長、豐富社區服務內容、參與基層治理。
一項項舉措普惠民生,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統籌抓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脫貧戶等重點群體就業幫扶,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實現應參盡參、應保盡保;扎實做好低保戶、五保戶、高齡養老、殘疾人等各項救助事務,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加強農村養老服務管理,全面促進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運行,推動農村地區養老服務設施全覆蓋;促進優質教育發展,規范支持普惠性幼兒園發展,配合開展青少年校外提升行動,為“雙減”教育做好加法……
接下來,西城街道將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辦成一批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實事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