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川火種
  • 合溪火種

鳳水作證 金山留芳——《金佛山火種——尋訪南川黨史》特別報道

  尋訪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歷時兩個多月的《金佛山火種——尋訪南川黨史》全媒體主題系列報道,本期將告一段落。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我們以時間為軸、空間為面,追根溯源,快速索引那段難忘的崢嶸歲月,傾力推出《金山留芳 鳳水作證》尋訪南川黨史特別報道。

2021-06-29

《金佛山火種——尋訪南川黨史》革命烈士陵園

  南川區革命烈士陵園位于東城街道辦事處文化路136號,于1951年建立,現陵園內烈士紀念建筑設施主要有烈士紀念塔、忠骨陳列室、禮臺和左右長亭,安放革命烈士忠骨52人。2001年4月被命名為“南川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3年6月被命名為“南川區黨史教育基地”;2019年被命名為“重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21-06-10

《金佛山火種——尋訪南川黨史》五烈士就義碑

    “五烈士就義碑”坐落在西門橋半溪河畔,高4.85米,寬1.6米,碑身米黃色花崗巖鑲嵌,四周鐫刻了五烈士的生平簡介及革命事跡。     1930年,受中共四川省委軍委指示,要求紅軍游擊隊伺機暴動,奪取縣城,建立蘇維埃政權。南川地下革命組織積極響應,陳范疇、劉禎祥、王利彬積極組織暴動,遭到國民黨及軍閥鎮壓,于1930年被捕就義。謝德璋、李德俊積極投身土地革命農民運動,組織學生游行抗捐,參加農民武裝,攻打據點,于1933年被捕就義。五位烈士在土地革命中,前仆后繼,先后犧牲于西門橋蒿芝壩。1988年8月,原南川縣委決定在河濱公園(原蒿芝壩)修建“五烈士就義碑”,該碑于1988年12月竣工。后在原址重建“五烈士就義碑”。  

2021-06-10

《金佛山火種——尋訪南川黨史》劉伯承鄧小平住宿天主堂舊址

劉伯承鄧小平住宿天主堂舊址   劉伯承鄧小平住宿天主堂舊址位于重慶市南川區東城街道。1949年12月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司令部移駐重慶,路經南川,劉伯承、鄧小平等二野首長在南川城區天主堂住宿。2013年6月,被命名為“南川區黨史教育基地”。

2021-06-10

《金佛山火種——尋訪南川黨史》中共石墻(北路)區委:堅守黎明待曙光

    楠竹山鎮中心校原貌圖。圖中左邊底樓靠圍墻的房間,便是中共地下黨員秘密開展革命工作的地方。   ■ 記者 王娟   提到南川的革命歷史,人們自然而然會想到合溪。這個被譽為“南川井岡山”的地方,不僅先后建立了中共合溪特別支部、中共合溪區委,更培育了一大批如韋奚成、譚振武一樣的共產黨員。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史的壯麗畫卷中,楠竹山鎮作為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南的重要革命據點,其重要地位及其產生的作用影響,與合溪并無二致。   6月5日,《金佛山火種——尋訪南川黨史》大型全媒體報道組走進楠竹山鎮,跟隨該鎮黨委副書記程在兵一起前往楠竹山鎮中心校進行探訪。   楠竹山鎮中心校的前身為私立南川農化小學,初創于1929年,由徐漢昌等10多位愛國進步人士捐建而成,后曾幾度更名,石墻鄉中心國民學校、鐵村鄉中心小學、石墻鄉中心校、鐵村公社小學、鐵村鄉中心小學校,直至2015年10月更名為楠竹山鎮中心校。這里不僅曾是“雙槍老太婆”原型之一劉隆華的工作所在地,也曾是中共南川縣委領導的北路指揮中心。   “學校首任校長徐漢昌曾經受到蕭楚女等革命先驅的直接教誨,學生大都是來自附近10多個鄉鎮的貧家子弟,教師大多具有進步思想,不但教學成績優良,各項文化宣傳和農民活動也搞得有聲有色,在社會上、群眾中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在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時,中共黨員蔣邦鐸曾手書撰稿,談起當年在農化小學從事地下革命活動的事。他在手稿中說,1940年改名石墻鄉中心校后,歷任校長多是進步人士,更有一些共產黨人以此為依托,以教師職業作掩護,從事革命工作。   時間撥回到75年前。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和“停戰協定”,在美國政府支持下發動內戰。根據蔣介石“戡亂建國”主張,國民黨各地政府調整政策,致力于反共內戰,鎮壓革命。1947年3月,中共四川省委領導成員被迫撤出四川。同年9月,中共川東臨時工作委員會指示,各地黨組織將工作重點放在農村。   1949年3月,經中共川東臨委派遣,共產黨員劉隆華來到南川,參加南川縣委工作。   結合楠竹山鎮革命陳列室部分情況簡介和2012年印刷出版的南川革命烈士事跡選《英烈千秋》一書,我們對劉隆華在南工作期間的活動經歷作了大致梳理。1949年,劉隆華到南川,參加南川縣委,之后,任綦江中心縣委常委兼南川縣委書記,主持南川縣委工作,并決定開辟鐵村、合溪、縣城(師中校)三個革命據點。劉隆華到鐵村,吳秋帆到合溪,李治平負責縣城。4月,劉隆華到石墻鄉中心校,以任教為掩護開展革命斗爭活動,培養發展中共黨員,發動農民開展抗糧、抗丁、抗稅“三抗”斗爭。   而蔣邦鐸正是劉隆華當年在學校發展的6名中共地下黨員之一。蔣邦鐸在手書稿中回憶道:“這年(1949年)3月,石墻鄉中心校新來了一位年近三十,名叫劉碧筠的女老師,她生活樸素,對人謙和,很善于聯系群眾。她讓大家都叫她‘劉大姐’。在為我和羅大立通知舉行的入黨宣誓儀式上,‘劉大姐’作為我們的監誓人出席,我便知道,‘劉大姐’原來是我們的‘上級’。石墻鄉中心校就是當時縣委機關所在地。”   1949年4月,在劉隆華主持下,中共石墻區委在石墻鄉中心校成立,下設沙窩、橋塘、莊土屋基、桐子林、石墻場上、鐵村壩6個支部,發展中共黨員130人。石墻區委和城區區委、合溪區委、合溪特區區委一道,成為當時中共南川縣委領導的重要黨組織活動陣地和中心。   蔣邦鐸回憶稱,直到南川解放后,他才知道“劉大姐”本名劉隆華。在領導群眾進行“三抗”斗爭過程中,“劉大姐”非常重視發揮民歌民謠的宣傳作用,經常幫助他和徐中文修改試作詞曲。每次歌曲作好,都會先在學校內教唱,然后借晚上“家訪”之便,到農民群眾中教唱和傳唱。這樣的宣傳發動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以石墻鄉中心校為據點的革命活動引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恐懼。1949年11月,羅廣文部在“十殺”布告中,揚言:石墻鄉是“土共”(地下黨)窩子,寧可錯殺也不可留一個“土共”。所幸的是,解放軍進軍神速,羅廣文部還未來得及開殺戒,便奉命開拔白馬山馳援,石墻一帶的黨組織才免遭災難。   為了緬懷革命先烈、講好紅色故事,2018年,楠竹山鎮將該鎮革命陳列室建在了楠竹山鎮中心校內,授牌南川區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并將“中共南川縣委舊址”和“中共石墻(北路)區委舊址”牌匾懸掛于學校正門口顯眼位置。

2021-06-10

《金佛山火種——尋訪南川黨史》水江鎮寧江小學

   寧江小學前身是三線企業國營寧江機械廠子弟小學校和技工學校。1999年寧江廠搬遷至四川省成都市,將校址交給地方使用,學校改名為南川區水江鎮中心小學校分校,2014年8月獨立建制為南川區水江鎮寧江小學校。寧江小學利用寧江廠子弟校(技工學校)舊址,挖掘三線文化和精神資源,先后建成中國三線遺址教育開發示范學校、三線文化進校園實踐基地、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基地學校、重慶市教育學會協同創新研究基地、全國“三線精神”校園文化傳承基地。2020年9月,寧江小學被命名為“南川區黨史教育基地”。

2021-06-08

《金佛山火種——尋訪南川黨史》楠竹山鎮中心校(地下黨縣委所在地)

  楠竹山鎮中心校原名私立南川農化小學,1929年由當地愛國進步人士捐建。1940年,農化小學改名為石墻鄉中心國民學校。1945年春,中共巴縣中心縣委委員、綦南工委書記李治平到石墻鄉中心國民學校任教導主任,共產黨員陳治剛、陳夢英等也到校開展革命活動。1949年4月,南川縣委書記劉隆華化名劉碧筠到校任教,在學校主持成立了中共石墻(北路)區委,組織群眾開展抗租、抗糧斗爭。2018年6月,楠竹山鎮中心校被命名為“南川區黨史教育基地”。

2021-06-08

《金佛山火種——尋訪南川黨史》南川太平場王化洪烈士墓

  王化洪,號紫電,1909年4月出生于南川太平場杜家壩,1928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任教于太平、增福、土溪、乾豐等地。1948年組織“靈官埡轉轉會”,團結教育貧苦農民及小學教師開展抗丁、抗稅、抗糧和索薪斗爭。南川解放后任職大觀區委,主管太平鄉征糧工作。1950年2月被土匪槍殺于土溪鄉展望村。1995年3月王化洪烈士遺骸從遇難地遷葬于現墓地。2012年6月,王化洪烈士墓被命名為“南川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3年6月,被命名為“南川區黨史教育基地"。

2021-06-08

《金佛山火種——尋訪南川黨史》南川區 尹子祠

 始建于清光緒五年,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南方局安排程履繹(南京雨花臺烈士)等一批青年黨員和積極分子隱蔽到尹子祠里的道屏中學,是中共地下黨組織秘密活動地點。1946年1月,中共綦南工委書記、南川縣委書記李治平在道南校任教,道南校成為綦南工委的機關所在地。1947年10月,中共南涪工委成立,道南校成為南川革命的搖籃。2013年6月,被命名為“南川區黨史教育基地”。

2021-06-08

《金佛山火種——尋訪南川黨史》東街、劉伯承鄧小平住宿天主堂舊址

  南川東街是以舊城完整的年代感建筑空間、街巷肌理和最真實的平凡人生活樣板為藍本,打造的國內首個以平凡人原真生活文化為核心的文旅體驗項目,集人文記憶空間、藝術展演空間、社交體驗空間、商業消費空間、休閑娛樂空間等于一體,營造了富有時代印記的社交、休閑、娛樂、住宿、購物等消費場景,是南川獨有的文化坐標。   劉伯承鄧小平住宿天主堂舊址   劉伯承鄧小平住宿天主堂舊址位于重慶市南川區東城街道。1949年12月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司令部移駐重慶,路經南川,劉伯承、鄧小平等二野首長在南川城區天主堂住宿。2013年6月,被命名為“南川區黨史教育基地”。   五烈士就義碑   1930年5月至1933年10月,革命烈士陳范疇、劉禎祥、王利彬、謝德璋、李德俊先后在南川城西蒿芝壩就義。1988年8月,原南川縣委決定在河濱公園(原蒿芝壩)修建“五烈士就義碑”,該碑于1988年12月竣工。后在原址重建“五烈士就義碑”。   革命烈士陵園     南川區革命烈士陵園位于東城街道辦事處文化路136號,于1951年建立,現陵園內烈士紀念建筑設施主要有烈士紀念塔、忠骨陳列室、禮臺和左右長亭,安放革命烈士忠骨52人。2001年4月被命名為“南川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3年6月被命名為“南川區黨史教育基地”;2019年被命名為“重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21-06-08

《金佛山火種——尋訪南川黨史》農民自衛軍武裝暴動——“川東春雷”

  四鎮鄉農民運動紀念館“攻打南川縣城”場景畫。 記者 王娟 攝   ■ 記者 王娟   1927年1月1日,在涪陵大順場一民房內,幾名男子神情緊張,正向另一中年男子低聲匯報當下南川縣的新情況:“南川團練局長張茂春率步兵二連、手槍兵一排,準備進攻石牛溪民團辦事處!”   匯報者正是中共黨員、時任南川縣東西北民團聯合會(以下簡稱東西北聯團)干部學校副校長兼政治軍事部主任的韋奚成。而中年男子則是涪陵四鎮鄉民團辦事處主任李蔚如。   此次并非韋李二人的初次碰面,早自1926年10月起,為執行重慶地委“加強綦南涪武力聯合”的指示精神,韋奚成等人就在中共南川支部派遣下,多次拜見、聯絡李蔚如。雙方一起分析時局,研究對策。   這次會面,雙方當即決定,趁此時機,舉事暴動,師出有名,打敗團閥。計劃以南川東西北聯團3000農軍從東西北三面包圍縣城,李蔚如率3000人增援攻城農軍,綦江農民武裝則從南面逼近南川城。   1927年1月3日,綦南涪農民自衛軍在石牛溪成立,李蔚如任總指揮。6000農軍被整編成三個營和一個總預備隊。   1927年1月4日,綦南涪農民自衛軍在石牛溪萬壽宮召開圍攻縣城誓師大會。會上,韋奚成公布各營進軍路線及攻打目標:“第二營作為自衛軍前衛營,夜宿福壽場,次日向南川縣城進攻……”   “萬壽宮,就是我們現在石溪鎮政府辦公樓所在的位置。”5月25日,石溪鎮綜合文化中心主任陳立全站在暴動誓師舊址上介紹說,萬壽宮本是一座寺廟,管理用房是上廟,祭拜區域為下廟,南川縣東西北聯團辦事處就設在下廟。   “據說當時在聯團辦事處的有100多人,那個時候,附近老百姓看到這么多人,一般也不敢靠近,沒哪個曉得里面的事情。”陳立全說,為做好武裝暴動準備,東西北聯團還在距離萬壽宮六七百米遠的仁壽閣小學辦起了東西北聯團干部學校。   黨史資料顯示,東西北聯團干部學校是1926年10月,由中共重慶地委派遣回川的綦江人明金鼎、譚向愚,和從黃埔軍校畢業的古宋縣人秦紹恬,與南川中共黨員韋奚成、汪石冥等創辦,王懋遷任校長,韋奚成任副校長兼政治軍事部主任。干部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培訓聯團中隊長以上干部。可惜,培訓僅辦了兩期,學校便被國民黨右派和反動駐軍搗毀。   學校歷時雖短,但其作為中共南川支部仿照黃埔軍校和廣州農講所而創辦的農民干部學校,為當時改造民團、組建農民自衛軍打下了基礎。   時光荏苒,如今,學校早已不復存在。只有山下客運班車候車點懸掛的“仁壽角”站牌,似乎還在一直提醒著人們,這里的些許過往。   1927年1月5日,綦南涪農民自衛軍圍攻南川縣城的戰斗打響了。在三天時間里,6000多名農民自衛軍不僅對縣城形成了東、西、北三面圍攻態勢,還四處張貼“打倒軍閥郝躍庭”“打倒團閥張茂春”等標語,散發《綦南涪革命民眾宣言》,號召革命群眾同仇敵愾,給予以張茂春為首的地主武裝極大的震撼,并傳播了革命思想。   在位于涪陵區大順鄉大順村的四鎮鄉農民運動紀念館,二樓陳列室展示著一幅“攻打南川縣城”的場景畫。畫中,大多數人裹著頭巾、拿著大刀,少部分人舉著槍,激情澎湃,朝著“南川”方向奔去。   遺憾的是,由于給綦江民團送信的信使被張茂春截獲,綦江農民武裝未能按時趕來。1月7日,隨著四川軍閥劉湘派出的援軍進入南川縣城,敵我形勢發生逆轉。為保存實力,李蔚如決定自衛軍分道撤離縣城,轟轟烈烈的南川武裝暴動最終失敗。   關于這場暴動的影響和意義,《中國共產黨重慶歷史南川卷》如是記載:“南涪農民自衛軍圍攻縣城的武裝暴動,打擊了封建主義、國家主義、國民黨右派的囂張氣焰,迫使縣知事廖澤臻分別撤銷張茂春團練局長和李暄榮教育局長職務,顯示了南川人民的力量;牽制了川東南軍閥、團閥的部分力量,減輕了川南的壓力,間接聲援了順瀘起義。這次暴動時間短,影響大,被譽為‘川東春雷’,在南川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2021-05-28

《金佛山火種——尋訪南川黨史》余家院子 中共在南最早的革命活動陣地

     1925年12月,南川青年社在余家院子成立。這份《南川青年社宣言》目前珍藏于南川區檔案館。 記者 王娟 攝   ■ 記者 王娟   96年前,在龍濟橋一個坐北朝南的三合院內,同時掛著“南川青年社”和“南川女子職業學校”兩塊牌匾。院里招收了很多男女青年,但具體干什么,院外的人并不清楚。   因為院子主人姓余,當地人都稱它余家院子。院子占地面積大,建得也氣派,在當地頗為有名。所以,即便到了今天,一提起余家院子,仍有不少曾生于或長于龍濟橋附近的人記憶猶新。   5月16日,在西城街道居民汪良榮、溫素英、王玉剛等人帶領下,我們來到了余家院子舊址,現如今的道南小學。   “當年余家院子就在這里,院子的大朝門坐南朝北,跟現在校門位置差不多。朝門斜對面就是當年的皮家院子,再過去一點到現在的川湘商場附近就是羅家洋房。”年近九十的汪良榮從出生起就一直住在余家院子,直至2010年遷建新房。對于這個院子,汪良榮記憶深刻。他站在校門口,給我們比劃著當年余家院子的外觀、朝向等。   為什么要尋找余家院子?它跟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有何關聯?   “青年社開始在余伯謙的院子(即余家院子),后來搬到了羅家洋房。”在1984年南川縣委組織的青年社健在社員座談會記錄簿上,我們從當年座談會特邀代表羅德瓊的講述中找到了答案。   據《中國共產黨重慶歷史南川區卷》一書記載,1925年12月,共青團南川支部針對全國形勢和南川青年愛國熱情高漲的實際情況,發起組織成立南川青年社。   汪石冥、余啟彬、張鴻沉、張慶余、張庚白、王懋遷、談如淵等均是青年社骨干成員。   區黨史和方志研究室副主任劉先忠介紹,在早期活動中,青年社主要是開辦女子職業學校、辦教育,通過《南川青年》刊物擴大影響。   根據1984年和1985年南川青年社健在社員座談會、部分青年社社員回憶錄以及知情群眾走訪整理筆記,當年,南川青年社對外掛著兩塊牌子:一個是南川青年社,一個是南川女子職業學校。女子職業學校開設了三個班:織襖子、養蠶桑、打衣服。為方便發展,青年社常以“為職業學校招生”為名,招收吸納進步青年。   1926年3月,中共重慶地委書記楊闇公派遣中共黨員、南川人張嘉銘回南川縣,將共青團員轉為共產黨員,建立中國共產黨南川縣支部,張庚白任書記、談如淵任組織委員、汪石冥任宣傳委員。   “在南川青年社基礎上,南川第一個黨支部誕生。可以說,余家院子是我黨在南川最早的革命活動陣地。”劉先忠說。   吳秀柏的兄長吳秀夫曾是青年社成員,和汪石冥、張簡行、談如淵、張庚白等是第一高小同班同學。據吳秀柏在1984年座談會上所講,當時的南川青年社影響很大,到各地演劇宣傳,反對李暄榮任教育局局長,轟動了整個南川。   “當時,我家姐和嫂嫂將家里的織襪機、座鐘、養蠶用具和桑刀桑剪等都捐給了青年社。”楊經璠曾在1985年《關于青年社員張慶余、張琢云和楊鵬騫的情況》中,從側面反映了青年社當時的群眾影響。   到1926年秋,中共南川支部先后在南川青年社和女子職業學校的先進青年中,發展韋奚成、曾慶華、張琢瑩、張昆瑤、陳明慧、汪興武等31人為共產黨員,壯大了南川黨支部隊伍。   《中國共產黨重慶歷史南川區卷》記載,中共南川支部成立后,仍緊緊依靠青年社這一組織在青年中開展各種活動。大革命時期,黨領導青年社相繼開展青年學生運動、婦女運動、工人運動、農民運動等群眾運動,領導青年社員團結起來與反動勢力作斗爭。   96年過去了,當年的余家院子早已無跡可尋。站在如今道南小學寬敞的操場上,面對著當年余家院子坐南朝北的大朝門方向,我們或可依著史書記載,勾畫一幅青年戰士為民眾解放而勇敢斗爭的場景,耳邊回響著青年們堅定的錚錚宣言:“……我們的目的是:求南川民眾解放,提倡南川民治事業……我們的態度是為南川民眾說話,喚醒南川民眾都能得著解放,是至公的,無為的。決不對付私人!決不袒護私人!”

2021-05-21